小鼠腓腸肌細胞
英文名稱:Mouse Gastrocnemius Muscle Cells
貨號: CP-M319
價格: ¥3880
規(guī)格:
5×10^5Cells/T25 (常溫)
產品信息
產品名稱 | 小鼠腓腸肌細胞 | ||||||||||||||||||
組織來源 | 骨骼肌組織 | ||||||||||||||||||
產品規(guī)格 | 5×10^5Cells/T25 | ||||||||||||||||||
細胞簡介 | 小鼠腓腸肌細胞分離自小腿肌肉組織;腓腸肌位于小腿后面的皮下,是一個淺表的肌肉,當人體站立時,可以在小腿后面看到隆起肌肉的輪廓就是腓腸肌。腓腸肌為小腿后側群淺組肌肉,有內、外二頭,內側頭起自股骨內側髁上的三角形隆起,外側頭起自股骨外側髁的近側端,在二頭的深面各有一滑膜囊。腓腸肌的二肌腹增大,在腘窩下角彼此鄰近,所成夾角多為25-30°,此肌下行與比目魚肌移行為跟腱,止于跟骨結節(jié)。腓腸肌的動脈發(fā)自腘動脈、靜脈與動脈伴行,注入腘靜脈或小隱靜脈。腓腸肌的神經全部來自脛神經。包括內、外側肌神經。腓腸肌在行走及站立時能提足跟向上,直立時,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都參加強固膝關節(jié),并調節(jié)小腿和足的位置。脛前皮膚缺損或深部竇道及瘢痕,可以切取腓腸肌內側頭及其皮面皮膚所形成的肌皮瓣向前旋轉。腓腸肌還可影響足的縱弓,該肌癱瘓或萎縮時,足縱弓將加深。該肌由脛神經支配,股骨髁上骨折時,因腓腸肌收縮遠側端常自后移位。腓腸肌是脛骨和腓骨后面的一塊肌肉。腓腸肌細胞屬于骨骼肌細胞的一種,骨骼肌又稱橫紋肌,肌肉中的一種,約占全身重量的40%。骨骼肌纖維為長柱形的多核細胞,肌膜的外面有基膜緊密貼附。屬于橫紋肌,橫紋肌還包括心肌與內臟橫紋肌,其中骨骼肌主要分布于四肢。每塊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的器官,有豐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軀體神經支配下收縮或舒張,進行隨意運動。肌肉可根據共形狀、大小、位置、起止點、纖維方向和作用等命名。依形態(tài)命名的如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梨狀肌等。骨骼肌細胞呈纖維狀,不分支,有明顯橫紋,核很多,且都位于細胞膜下方。肌細胞內有許多沿細胞長軸平行排列的細絲狀肌原纖維。每一肌原纖維都有相間排列的明帶(Ⅰ帶)及暗帶(A帶)。明帶染色較淺,而暗帶染色較深。暗帶中間有一條較明亮的線稱H線。H線的中部有一M線。明帶中間,有一條較暗的線稱為Z線。兩個Z線之間的區(qū)段,叫做一個肌節(jié)。骨骼肌細胞原代分離培養(yǎng)3天后,可見細胞貼壁伸展,細胞形態(tài)大小不一,呈梭形、不規(guī)則形、三角形或扇形,核卵圓形、居中;2周后細胞匯合,多數細胞伸展呈長梭形,胞漿豐富,有分枝狀突起,細胞平行排列成單層或部分區(qū)域多層重疊生長,高低起伏;細胞密度低時,常交織成網狀;密度高時,則排列為旋渦狀或柵欄狀。傳代后細胞生長較快,4-6天即可匯合,并保持上述形態(tài)學特征和生長特點。 | ||||||||||||||||||
方法簡介 | 普諾賽實驗室分離的小鼠腓腸肌細胞采用膠原酶消化法結合差速貼壁法制備而來,細胞總量約為5×10? cells/瓶。 | ||||||||||||||||||
質量檢測 | 普諾賽實驗室分離的小鼠腓腸肌細胞經α-Sarcomeric actin免疫熒光鑒定,純度可達90%以上,且不含有HIV-1、HBV、HCV、支原體、細菌、酵母和真菌等。 | ||||||||||||||||||
培養(yǎng)信息 |
|

注:百度瀏覽器無法支持掃一掃功能,請輸入識別碼,獲取相應產品資料

識別碼示意圖
×